行之,知比行难,认识、理论重要;(四)知是为了行;(五)行来核证知。
师 看了这则材料,同学们赞成哪一种学说呢?请大家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争辩,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学说的认识理解,为下面分析问题奠定基础)
生 (讨论、辩论)
师 "知易行难"学说有什么作用?
生 促使人重视实践活动,推动人的行为。
师 有什么缺陷呢?
生 容易使人轻视认识、理论的作用。
师 好,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革命实践活动能最终成功吗?
生 不能。
师 对,那孙中山先生的"知难行易"学说是怎样认识"行"和"知"的关系的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知难行易"学说的基本要点,分析得到结论呢?
生 实践活动是理论认识的基础,理论、认识的目的是实践。理论、认识要用实践来检验,但理论、认识比实践难,有了好的理论、认识会使实践活动更加简单。
师 也就是说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这种学说有什么作用?
生1 提高人们对理论认识的重视程度。
生2 容易导致革命实践活动的成功。
师 好,现在比较一下这两个学说,结合教材内容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会针对"知易行难"学说提出"知难行易"学说呢?
生 孙中山认为造成民国初年因循守旧、放弃理想的社会心理的思想根源是"知易行难"学说,这种观念使革命党人忽视了革命理论对实践运动的指导作用。
师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提出了这样一个真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必然要求变革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这种变革必须成为社会建设的首要的、重要的内容。这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知难行易"学说的出发点是什么?
生 为了推动革命的深入发展。
师 这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什么精神?
生 为推动革命发展孜孜以求的精神。
师 对,这种精神推动了孙中山先生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那孙中山先生有什么重大思想成果呢?
生 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