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习目标(利用课前15分钟,完成下列学案内容。)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反映的事例,分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人与动物心理的形成区别,分析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学习,使自己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意识的本质的学习,感悟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习重点
重点:意识的本质;难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三、预习内容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⑴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⑵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是:
2、意识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是 的产物, 的产物。它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 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 。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
1.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⑴人脑是高度发达的 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⑵人脑结构的 性和组织的 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 意识活动的实现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 活动实现的
【点拔】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的本能。条件反射包括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一信号系统以及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3.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内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点拔】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结论】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 的,意识是派生的, 决定 。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人与自然》
第一阶段:
"岩石风化、水滴石穿、踏雪有痕、水中映月、空谷回音......"
这些都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
向日葵总是面向太阳的方向;蚯蚓在受到针刺时,其身体自然立即收缩;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片,叶片卷起;变形虫受到食物刺激,就会接近食物......
这些都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第三阶段:
"猎狗捕猎、猴子表演节目、黑猩猩吃香蕉......"
这些都是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四阶段:人的意识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2.阅读P35最后一段,思考:劳动在促使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了怎样的作用?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探究二:
1.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人脑的结构的复杂性,人脑的功能的多样性,人脑与动物大脑的区别。
你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阅读P36"相关链接"。
思考:意识活动是如何实现的呢?你能举例说明第二信号系统吗?
探究三:
1.结合山水画,简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
2.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2)鲁迅的话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四:
〔原理与方法论归纳〕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表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课堂总结〕回归课本,动手列出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