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充分体现文史结合的特点。在设计上从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和较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诗词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感知探究的过程,所以在由学生引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探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疑激学,巧设悬念,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索新知,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
三 学情分析
思想文化史相比政治史而言,确实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不易理解。尤其是对刚刚接触思想文化史的高中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单一孤立的知识点为主,逻辑思维能力弱。在学习上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层面,即史实,这容易将复杂的思想文化史简单理解为是一个独立部分,从而忽视了思想文化史与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关系,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但高中学生的有一定的逻辑归纳能力,学习的自觉性增强,更喜欢探究原因,总结规律。因此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与史实有关的原因和规律,使学生的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五 教学重、难点分析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确定理由: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可以很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状况。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思想比较难懂,很多学生容易将不同的知识点混淆,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突破策略:教师掌握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将这些问题与现实中的现象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言,自由举例,并由教师对这些事例进行评点,做一番总结归纳,充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