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功能用途:清朝时,每年除夕,皇帝在此举行盛宴,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和朝廷的文武大臣。这里也是举行殿试的地方。象征意义:云龙石雕刻有山崖、海水和流云,代表皇帝的九条巨龙飞腾在海水中,气势磅礴,象征着天子一统江山。
2 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一、颐和园的修建历史、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
1.修建历史
(1)初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被洗劫一空。
(3)慈禧重建,挪用海军巨额经费进行重修,改名为颐和园。
(4)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慈禧太后再次斥巨资进行大规模的修整,形成现在的规模。
(5)新中国迎来新生。
2.布局结构
(1)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包括南北两侧的配殿和仁寿门处的南北房群
(2)居住区:以乐寿堂为中心,包括玉澜堂、宜芸馆和德和园。
(3)游览区:是颐和园的精华所在,分为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
①万寿山前山:千步廊、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
②昆明湖: 特色:呈现典型的杭州西湖风格。主要景观:西堤、玉带桥、十七孔桥。
③后山后湖:四大部洲、苏州街、谐趣园。
3.主要特点
(1)成功运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
(2)集中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建筑形制,又处处从全局着眼,分为政治活动区、居住区和游览区三个部分,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二、颐和园的园林建筑技艺和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1.颐和园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艺术,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了南北名园的胜景。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2.颐和园还汲取了西洋建筑的特色,将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