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六册第二单元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口算除法不仅在实际中应用广泛,而且它也是为学习笔算除法做铺垫的。因此,本节课按照"理解--概括--提高"的思路组织教学,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
1、激趣导入,温故知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猜一猜每个盒子里有多少张纸?"以游戏导入,复习铺垫选择的数据和算式紧扣本节课例题,复习了本节课要用到的主要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铺平了道路。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口算除法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建构新知呢?新的数学理念教会我,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解决分纸问题的时候60÷3的问题上,学生主要说了3种方法:(1)借助学具纸分一分。10张是1沓,60张就是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就是20张。(2)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十,所以除得的是2个十,要在2的后面加一个"0"(3)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3=60,也可以算出结果。通过学生的发言,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算理时,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找到简便快捷的方法,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
3、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摘花朵游戏。
(2)内化提高:提供有关联的四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商也扩大10倍、10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
(3)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六、案例评析:
1.游戏情境的创设
本来数学计算是枯燥的,为了使数学内容生活化,有趣味, 黄老师在新课一开始就创设这样的情境:猜一猜每个盒子里有多少张手工纸。这种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的创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着数学的应用价值,真正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合理开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