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赞同分封制 B.赞同郡县制 C.反对分封制 D.反对郡县制
解析:C。本题首先要理解秦始皇的主张,虽然秦始皇赞同郡县制,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
这一信息,所以不能选择B项。材料大意:西周分封制导致了诸侯割据,战争动荡,现在秦
朝灭六国后,完成统一,天下初定,如果继续实行分封制,那么,这会又导致战争动荡,想
求社会安宁,就难了。解答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
例4、(2008年高考海南历史)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
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解析:"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
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
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史
料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答案】A。
例5、(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
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正确理解史料的内涵。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
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答案】A。
例6、(2008高考上海历史) 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
解析:C 中国历史上北宋为了解决地方藩镇割据的问题,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剥夺
了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例7、(2008高考上海历史) 右图所示的是
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元朝的疆域 D.明朝的疆域
解析:C.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书省"和大量行省的设置,结合所
学知识,只有元朝时期才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 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例8.(2008年高考广东文基)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
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解析:C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削藩", "藩"是指地方割据势力或者地方存在的对中
央构成潜在威胁的势力,C项符合题干要求。
例9、(2008高考年广东历史)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
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
解析:C. 这显然是明末清初的早期的民主思想.,其政治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
民主权."
例10、右图《内阁大堂旧址》所示的历史现象,最早出现于( ) A. 英国 B.美国 C.中国明朝 D.中国清朝
解析:C。准确识读历史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图示是明朝内阁
大堂旧址。不要和英国内阁相混淆。
【能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