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农业 B.商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解析]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选C项。
9.(2018·莱芜高一检测)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B )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解析]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
10.(2018·南通高一期末)《苏联国民经济》中写到:1949年,当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的同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该描述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B )
A.苏联成为军事强国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人民抵制享乐 D.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解析] 材料中"原子弹......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与"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这两个现象的极大反差反映出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实质上体现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二 仅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时期相比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