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函数的奇偶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学会运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象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
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应用观察、归纳、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函数奇偶性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对于奇偶性的应用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复习在初中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为学生认识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做好准备. 概念形成 1.要求学生同桌两人分别画出函数f (x) =x3与g (x) = x2的图象.
2.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函数f (x) =x3和函数g (x) = x2的图象,并让学生分别求出x =±3,x =±2,x =±,... 的函数值,同时令两个函数图象上对应的点在两个函数图象上闪现,让学生发现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反映到函数值上具有的特性:
f (-x) = - f (x),g (-x) = g (x). 然后通过解析式给出证明,进一步说明这两个特性对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成立.
3.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奇函数:设函数y = f (x)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D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
f (-x) = - f (x),
则这个函数叫奇函数.
偶函数:设函数y = g (x)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D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
g (- x) = - g (x),
则这个函数叫做偶函数. 1.教师指导,学生作图,学生作完图后教师提问:观察我们画出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分别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学生回答:f (x) =x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g (x) = x2关于y轴成轴对称图形.
2.老师边让学生计算相应的函数值,边操作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然后要求学生给出证明;学生通过观察和运算逐步发现两个函数具有的不同特征:
f (-x) = - f (x),
g (-x) = - g (x).
3.教师引导归纳:这时我们称函数f (x) = x3这样的函数为奇函数,像函数g (x) = x2这样的函数为偶函数,请同学们根据对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初步认识加以推广,给奇函数和偶函数分别下一个定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然后老师引导使定义完善. 在屏幕展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
老师:根据定义,哪些同学能举出另外一些奇函数和偶函数的例子?
学生:f (x) = ,
f (x) = -x6 - 4x4,.... 1.要求学生动手作图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下一步问题的提出做好准备. 并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认识两个函数各自的特征.
2.通过特殊值让学生认识两个函数各自对称性实质:是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互为相反数和相等这两种关系.
3.通过引例使学生对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形和数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再让学生给奇函数和偶函数下定义应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