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2.1 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4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2.1 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4第1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本节课旨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并提供借鉴。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教法运用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情和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经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各种知识和信息提取及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基于此,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举一反三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读图:在地理学科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