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设计历史人民选修一讲义: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专题总结(七)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新设计历史人民选修一讲义: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专题总结(七) Word版含答案第1页

专题总结(七)

一、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19世纪以来,俄国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开始瓦解,商品经济得以发展,农村中代役租形式和雇佣生产方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萌芽,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逐渐应用,专制制度的统治也显现出危机的迹象。所有这些都表明,长期统治俄国的封建农奴制经济形态已经没有任何进步性质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已经达到异常激烈化的程度。俄国社会要想进步,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冲破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和影响,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因此,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俄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

二、农奴制改革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1.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1)受西方文明的冲击,由俄国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

(1)作用: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