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2.0
叶维廉自认为是一个“五四文学革命的承传者”,他在中西方文化间徘徊游走的矛盾心态在比较诗学研究中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叶维廉文化认同态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继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如何实现与西方文化的有效沟通,以及古典诗学如何实现向现代诗学的转换这一绵延至今的历史问题有着典范性意义。
序一/蒋述卓1
序二/张节末4
导言愁渡与寻索:叶维廉生平及著述/1
一海外华人诗学之缘起/1
二叶维廉的学术脉络/5
三叶维廉之学术定位/11
第一章叶维廉:出入于传统与现代之间/15
一历史记忆与精神错位/15
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27
三在感性与理性之间/34
四台湾经验/40
第二章文化模子与比较诗学/47
一模式与理性:基础主义的梦想/49
二比较诗学的历史/53
三文化模子:从“基本差异性”到“基本相似性”/56
四共同文学规律/63
五文化模子与比较诗学/69
第三章历史整体性:诠释之起点/76
一“历史整体性”与“传统生成”/79
二历史整体性与预知/84
三历史整体性与部分/89
四结语/96
第四章中国诗歌传释学/100
一钱钟书:嘉乾朴学与阐释循环/100
二中国文学批评:重造诗境/103
三中国诗歌传释学/107
四秘响旁通:文本、文句的互为指涉/116
五还原《隐秀》之本意/121
六建构中国传释学之意义/129
第五章跨文化对话中的道家美学/133
一以物观物与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137
二直觉:语际沟通的现代性/142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道家美学/148
四回归古典的可行性/155
第六章抒情的纯粹境界/158
一对中国诗歌抒情性的确认/161
二溯源:道家和禅宗论“情”/167
三抒情的纯粹境界/176
四“纯粹经验”诗学传统的建构/181
五小结/186
第七章艺道合一:中国美学品格的现代建构叶维廉阐释道家自然论的历史语境/190
一叶维廉对道家美学自然品格的彰显,/191
二艺道合一:中国美学品格的现代建构/194
三结语/199
第八章作为道家传统的以物观物及其现代阐释/203
一“观”的源流及其美学意义/203
二王国维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210
三叶维廉:中国山水诗与“以物观物”/217
第九章中国语言观念与真实世界的呈现/225
一西方世界的“中国语言”形象/226
二中国诗歌的语法与意象:从菲诺洛莎说起/229
三文言与白话:叶维廉对中国语言美感经验的考察之一/235
四文言与英语:叶维廉对中国语言美感经验的考察之二/245
五“离合引生”的语言策略/252
六小结:中国文言与西方语言哲学的汇通/255
第十章叶维廉与现代主义/264
一五四传统的延续与台湾文化的根性虚位/265
二50年代以来叶维廉参与的现代主义杂志及接触的现代派诗人/269
三台湾现代主义:接续传统与西方/275
四台湾现代主义:批判浪漫主义与抒情诗学/280
五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主义的汇通/287
六小结/292
第十一章叶维廉与新批评/294
一新批评:从译介到运用/296
二静止的中国花瓶一一艾略特与中国诗歌/301
三庞德:中国诗歌的发明者/306
四主题的结构与语言的结构/313
五中国诗歌的情感处理方式/318
六诗歌与戏剧演出/321
七小结/327
第十二章现象学与中国文艺理论沟通的可能性/332
一刘若愚、徐复观的理论探索/333
二叶维廉:庄子的现象哲理/339
三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345
四道家美学与西方现代诗学和实用主义的汇通/353
五阐释的现代性与语言沟通中的障碍/359
六小结/366
结语叶维廉与中国诗学/371
一跨语际沟通:遮蔽与发明/371
二道家与中国现代美学建构/384
三文化归属:在记忆离散的文化空间里歌唱/399
叶维廉研究资料汇编/408
一叶维廉著作年表/408
二叶维廉文章年表/413
三评论与访谈目录/427
四台湾大学馆藏手稿、录音、录影资料目录/446
五博士、硕士学位论文(20012006)/447
参考文献/449
一叶维廉原著、论文及相关评论/449
二中文古籍原典/449
三中国哲学、诗学著作/450
四期刊论文/457
五学位论文/458
后记/459
闫月珍此书紧紧抓住了叶维廉诗学建构的三个重点来展开研究:一是比较诗学理论问题,展示了叶氏对文化模子、历史整体性问题和文学传释学问题的深刻见解;二是他对道家美学的现代解读和发明,叶氏的早年工夫和起家与看家本领也在于此;三是对中西诗学理论的综合。当然,叶氏最终将文化信仰与身份认同落实到了中国文化层面,以此来实现对中国诗学传统的接续与伸发。 叶维廉(Wai-LimYip,1937-)是蜚声于当前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界的理论批评家,比较诗学中国学派的开创者。叶维廉自认为是一个“五四文学革命的承传者”,他在中西方文化间徘徊游走的矛盾心态在比较诗学研究中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叶维廉文化认同态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继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如何实现与西方文化的有效沟通,以及古典诗学如何实现向现代诗学的转换这一绵延至今的历史问题有着典范性意义。【作者简介】 闫月珍(1973-),暨南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7月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4年在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4年至今在暨南大学中文系工作,兼任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和海外华人诗学。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叶维廉与中国诗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488040 如需购买下载《叶维廉与中国诗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1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叶维廉与中国诗学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22 ,I106.2 的主题关于 诗歌-比较文学-文学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叶维廉-诗歌-文学理论-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