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25.0
本书通过深度访谈、文献研究和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学校学术人著作权惯习的现状与原因进行了深入考察,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学术场域的量化考评机制造成了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失灵和学术人著作权惯习的异化,提出了在学术领域使用同行评议制度取代量化考评制度,充分尊重学术场域的自主性,使学术人自然生成在珍视自己著作权的同时,尊重他人著作权的著作权惯习。本书可供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选修课教材,也可供高校老师和科技工作者参考阅读。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文献回顾
第四节 主要理论工具与核心概念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安排
第二章 权力场域与学术场域:学术自主性与著作权及学术评价制度的互构
第一节 我国学术场域的模糊与重建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著作权制度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学术评价机制的转型与量化考评制度的确立
第四节 著作权制度及学术评价制度与学术场域自主性的勾连
第三章 阶层差异:量化考评制度下学术人著作权惯习的特征与流变
第一节 越来越远的学术人梦:硕士生著作权惯习的淡化
第二节 昂贵的入场费:博士生的论文博弈与著作权惯习的形成
第三节 青涩的学徒工:讲师的学术生涯与著作权惯习
第四节 漫漫学术梯上的积累与攀爬:从副教授到教授中的著作权策略
第五节 在象牙塔顶能否超越:教授著作权惯习的变迁
第六节 学术人著作权惯习的阶层内一致性与阶层间差异性
第四章 无声的博弈:学术人的资本拥有状况与著作权惯习的关联
第一节 文化资本与著作权惯习的差异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著作权惯习的不同
第三节 经济资本与著作权惯习的关联
第四节 符号资本与学术人的著作权惯习
第五节 “马太效应”:学术场域资本兑换的逻辑
第六节 资本数量与结构的复杂组合:著作权惯习的丰富性
第五章 著作权惯习何以异化:知识生产动力机制与创作发表动机的契合
第一节 “共同体承认”与“期刊承认”的内涵
第二节 量化考评机制下的“期刊承认”与我国学术人创作动机的互构
第三节 我国学术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失灵
第六章 结语与讨论
第一节 符号暴力:量化考评制度与我国学术人著作权惯习的亲和性
第二节 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附录一 两所地方性大学的人文社科院系及其学术评价制度简介
附录二 访谈记录编码表
后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并完善了包括《著作权法》在内的一整套与世界接轨的著作权法律制度体系。然而,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却并不理想,在学术人中,抄袭、剽窃、盗版等侵害著作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术知识生产的正常秩序,损害了学术人从事创新性知识生产的积极性。
《博士论丛:高校人文社科学术人的著作权惯习研究》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文献研究和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人文社科学术人著作权惯习的现状与原因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术场域的量化考评机制造成了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失灵和学术人著作权惯习的异化,因而我们只有用充分发挥“沟通理性”的同行评议制度取代蕴含工具理性的量化考评制度,并充分尊重学术场域的自主性,才能使学术人生成珍视自己著作权、尊重他人著作权的著作权惯习。
《博士论丛:高校人文社科学术人的著作权惯习研究》可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教材,也可供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参考阅读。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高校人文社科学术人的著作权惯习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12034930 如需购买下载《高校人文社科学术人的著作权惯习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合肥 | 出版单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高校人文社科学术人的著作权惯习研究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于2014.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3.414 的主题关于 社会科学-著作权-管理-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