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46.0
本书中的思想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它是《纯粹理性批判》和《批判力批判》的中间环节。康德在书中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书中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前言
导言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
第一部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
第一卷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
第一章纯粹实践理性原理
第二章纯粹实践理性对象概念
第三章纯粹实践理性的动力
第二卷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
第一章纯粹实践理性辩证概论
第二章纯粹理性在决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论
第二部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
结论
译者后记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发展流变中,出现过很多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穿越时空,为人们长久研读,有的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这套《西方学术经典文库》(英汉对照本),精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些名著,计划达到一百部,将陆续分批出版直至全部完成。《西方学术经典文库》由多位专家学者指导分类选目,内容涵盖哲学、文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类,注重权威性、学术性和影响性,收录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诸多名著。《西方学术经典文库》中译本译自英文原著或其他文种的英文译本,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出版,读者可以参照原文对作品有更加客观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西方学术思想的精髓。为加以区别,原文中的英文注释,注释号用①、②……形式表示;中文译者注释则以[1]、[2]……形式表示。至于英译本中出现的原文页码和特殊索引等问题,中文译者在“译者后记”中将予以解释、说明。另外,在英文原著中,有一些表示着重意义的斜体或大写等字体,考虑到读者可以在对照英文阅读中看到,因此在中译文中,没有照样标出,还望读者理解。九州出版社
在译完康德的这部著作之后,译者突然间想起了马克思的一则文字。他在自己的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了此处所标明的目标而奋斗不已,这个目标就是:“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当初,阅读这则文字时,译者只是觉得其初衷同儒家思想有契合之处,《大学》所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以现代的语境来看,其旨趣也无非就是“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而今看来,康德一生,笔耕不辍,他所希冀的,也不外乎于是。故而,译者希望读者不仅仅是出于研究的目的来阅读这部著作,而且能够在自己的身心修养上真正有所体悟。毕竟,正如康德在“结论”部分所谈到的,对于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单纯的钦佩和赞叹是不够的,而唯有对于它的忠实践履,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近代以来,众多的有志之士为着“重塑国民性”的目的,从事于翻译工作,希望通过对西方思想的绍介,来为此种重塑工作提供某种资源。毕竟,“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这样一个目标,对于那时的中国有着它更为迫切的意味。至于翻译的标准,则以严复先生“信、达、雅”三字箴言为最。其后,鲁迅先生和赵景深教授又围绕“硬译”和“顺译”展开争论,其争论的实质乃是,在这三字箴言中,当以何者为最首要的考量。但是,无论怎样,就“重塑国民性”的目的来考察,翻译之所以为翻译,就应当达于人心,使读者真实而又较为容易地理解原作者的本意。所谓“信、达、雅”三字箴言也应服从、服务于这个目的。但是,康德的著作毕竟素称难懂,要真实地加以理解,对于译者和读者都是极大的考验。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与其说在于思想的艰深,还不如说在于表达上的缺欠。故而,译者所依据的英文版贝克译本就显得尤为可贵。相对于注重康德原文之风格的艾博特译本,贝克译本比较注重英文的流畅和可读性,因而对康德原文的语势和句子结构作了较大的改动。虽然,正如韩水法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此种更动在有些地方乃是出于主观的推测,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该译本在“达于人心”上所取得的成就。后来者所应当做的,仅仅是厘定此种更动,使之符合原作者的本意,而不是回到康德的风格,让读者茫然于其混乱的表达。我想,英文译者应当这样,中文译者更应当这样。《实践理性批判》的中译本有张铭鼎、关文运、牟宗三、韩水法、邓晓芒五位先生的不同译本,而坊问较为流行的是后两位先生的译本。如前所述,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根据贝克本译出,较为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当然,在翻译的同时,译者参照韩先生和邓先生的译本,对贝克本中出现的误判做了适当的改动。在此,对于两位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外,这个中英对照本的特点在于,读者可以在英文本和中文本之间比照阅读,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我相信,各位读者只要明确指代关系,分清行文层次,就可以深入地理解康德的本意。张永奇2006年8月
"
本书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实践理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的中间环节。康德扮演的是基督教真理的维护者,是他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书中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康德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我们的幸福。 这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