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5.0
本书以法兰西、俄国等国为例,研究了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
译者序
序言
导论
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第一节结构性视角
第二节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
第三节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第四节比较历史方法
第五节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第一部分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原因
第二章危机中的旧制度国家
第一节旧制度法国:波旁绝对主义的矛盾
第二节清帝国:从天朝帝国到帝制垮台
第三节帝制俄国:一个落后的大国
第四节作为反例的日本与普鲁士
第三章农村结构与农民起义
第一节法国大革命期间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
第二节村社革命:俄国农民的激进主义
第三节两个反例:没有农民造的英国和德国革命
第四节中国农的软弱与士绅的脆弱
第二部分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
第四章变革的内容与路径:聚焦国家建设
第一节政治领导集团
第二节革命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章法国“现代国家大厦”的诞生
第一节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1789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三节战争、雅各宾派与拿破仑
第四节新制度
第六章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出现
第一节1917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布尔什维克为掌权而斗争
第三节斯大林主义者“自上而下的革命”
第四节新制度
第七章中国大众动员型政党国家的兴起
第一节1911年之后的社会革命形势
第二节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党的盛衰
第三节共产党与农民
第四节新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本书表格与图形
表格
表1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原因
表2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
地图
图1旧制度下法国主要行政区划:1789年
图2欧俄的主要区域
图3法国的各省份(不包括科西嘉):1790年之后
图4欧俄地区的铁路与主要工业区:1917年以前
图5中国各省及其邻近区域:1930年
图6中国的铁路和主要工业区:1930年前
在本书中,作者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到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 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作者简介: 西达.斯考切波,女,1947年5月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1969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先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出版过《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现代世界中的革命》、《保护士兵与母亲》等专著。曾任美国社会科学史协会主席(1996年)、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2001-2003年)、现为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政府与社会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