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129.0
本书作者认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商鞅变法是在一个社会制度向另外一个社会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唯一成功案例。商鞅变法就其实质而言是同权革命,其基本特征,在于保持了秦国的政权归属,即国家所有权仍然掌握在赢氏部族手中。与此类似,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以社会制度变革为基础的同权革命,即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商鞅变法。当代中国进行的第二次商鞅变法,以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体系为基本目标的。在完成第二次商鞅变法之后,中华基因将得到适应性的制度再造,中国将大幅度增强国力,成为东方模式的推动者,成为世界中心国,进而引领世界走向大同。因此,研究商鞅变法,对于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具有同位可借鉴性,因此具有较大的实践促进意义。但目前学界对商鞅变法的既有研究,往往停留在对商鞅变法的片断意义的提示上,缺乏在一体联结中对商鞅变法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整体审视。对商鞅变法的研究来说,目前学界还没有一本全面研究的学术专著。从目前已经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即使有一些相关专著,也主要是围绕《商君书》展开,而没有就商鞅变法本身进行深刻的全面研究。可以说,本书是一本有科研探讨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的作品。
导言
一 基于类似
二 研究方法
三 资料综述
四 研究框架
五 研究得失
第一编 变因
第一章 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
第一节 变革时代
一 应时变因
二 变革指向
三 激烈战国
第二节 变法大势
一 生产演育
二 郡县点生
三 法家争胜
四 军制演进
五 地域融合
第三节 变法积累
一 李悝变法
二 吴起变法
三 申不害变法
四 变法要件
五 变法模式
第二章 商鞅变法的秦国适域
第一节 弱势图存的秦国
一 地理边缘
二 经济弱势
三 政治粗糙
四 社会落后
五 国际挤压
第二节 秦国的变法适域
一 持续的变法动力
二 较弱的贵族阻碍
三 巨大的变法空间
第三节 秦君的变法推动力
一 特性秦孝公
二 表达底层动力
三 推行变法
第二编 变革
第三章 力利融合:商鞅变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法家: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一 变法合理性:厚今薄古
二 变法范围:因时变法
三 变法目标:实现富强
第二节 基本方向:抟力第一
一 变法居其要
二 实力迫切
三 抟力第一
第三节 基本手段:利益诱导
一 利生力
二 利出一孔
三 农战先行
第四节 基本工具:垂法而治
一 法律关键
二 以法治国
三 君权为上
第五节 基本保障:立体盘整
一 全面盘整的必要
二 基于全面弱势
三 体系化变法
第四章 经济变革
第一节 田制变革
一 废除井田
二 国有授田
三 弹性私有
第二节 官社一体
一 村社惯性
二 官社一体
三 国控经济
第三节 重农抑商
一 农业第一
二 商业补位
三 农主商辅
第五章 政治跟进
第一节 君主集权
一 下级侵凌
二 集权必要
三 君主隆起
第二节 县政直辖
一 设县直控
二 乡官护盘
三 里亭托底
第三节 壹心壹刑
一 统一思想
二 等级壹刑
三 刑主赏辅
第六章 军功拱卫
第一节 军功爵制
一 军功趋前
二 军功必然
三 秦国军功爵制
第二节 军功爵实质
一 利益激励
二 弹性上流
三 适域战体
第三节 军功爵制的基础
一 资源支撑
二 政治支撑
三 军事强化
第七章 社会匹配
第一节 社会控制
一 户籍改革
二 联结底动力
三 统一度量衡
第二节 思想引导
一 统一教育
二 价值聚拢
三 祛除异思
第三节 社会协同
一 小家庭本位
二 移风易俗
三 商贾低位
第三编 变果
第八章 商鞅变法的基本成果
第一节 强力秦国
一 制度革新
二 社会良序
三 强力秦国
第二节 战时法治
一 规则主导
二 法治走向
三 战时法治
第三节 中华基因
一 民族融合
二 双合经济
三 双合政治
四 权力经济
五 大一统趋势
第九章 变革规律:商鞅变法的成功影响
第一节 深远成功
一 变法大成
二 战国示范
三 垂范后世
第二节 契合趋势:商鞅变法的成功必然
一 趋势指向
二 顺势而生
三 逆势而亡
第三节 强为跨越:商鞅变法的成功实然
一 跨越基因
二 大势紧迫
三 跨越型变法
第四节 个体推动:商鞅变法的成功偶然
一 法家成熟
二 君臣能动
三 强秦奇计
第五节 变法规律
一 变法启动规律
二 变法推动规律
三 变法成功规律
第十章 变革方法论:社会变革的成功路径
第一节 抓住社会需要
一 社会根基
二 国家独特性
三 结构内能动
第二节 深刻的利益诱导……
第四编 同变
《商鞅变法研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商鞅变法的大时代及其基本内容,对商鞅变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分四编: “变因”篇探讨了商鞅变法的基础和大小环境,重点分析了社会变革的实现路径;“变革”篇探讨了商鞅变法的具体变革,分析了商鞅变法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深度变革;“变果”篇研究了商鞅变法取得的成果;“同变”篇讨论了商鞅变法在当代中国变革的过程中的借鉴意义,分析了中国当代实现同权革命的现实可能及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