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4.0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哲学的随笔作品,从他的若干较浅近的哲学著作中选出。包括成功术、文化与人生和新的人生三辑,可资读者人生借鉴。
冯友兰谈人生
人生的哲学
人生之真相
人生之目的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甲)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乙)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人生成功之因素
人生术
“无所为而为”和“有所为而为”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论命运
谈儿女
人生的品质
活动与欲
性善与性恶
理想与行为
东方与西方
近代科学与耶教
多元的宇宙
关于真善美
存诚敬
论风流
境界
新的人生
何为幸福
爱之事业
爱的哲学
一个新人生论(上)
一个新人生论(下)
中和与通
理智之地位
内有的好与手段的好
哲学及人生哲学
人生与文化
论“比较中西”
儒家论兵
儒家论将
论儒侠
墨家论兵
论墨家与普通侠士不同之处
论“七十二”
论《周易》
先秦诸子起源
谈儒之起源
墨家之起源
说禅
康有为公车上书书后
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中国哲学中之民主思想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前言
人生不是问题。人生之所以是一个问题,是人们总想活得好一点,这才成了问题。
这是很自然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生问题便越来越被人关注。活着,活得好一点,对人总是一件根本的事情。那么,所谓好一点,大抵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上是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有房有车。精神上觉得有价值些,就是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有点社会地位。那么要这样,人生就需要经营,需要研究,需要设计;参考古人的,研究当下人的,得出些道理,悟出点奥妙,也是很自然的。而价值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一杯水对沙漠中的人是命根子,对河流边上的人就任其流淌了。“嗟来之食”这个成语故事,说有人因嗟来之食而生,有人不吃嗟来之食而死,引出的道理是,有时人的成功恰恰是一种人生失败,有时人生失败反倒是一种成功这里就有人生哲学。这就是说,人生哲学就在于理论人生。而人生见其意义,最明确的也就是成功和失败了。这里面一般意义上最明白的分别即,一是功利,一是伦理;前者求得具体之好处,后者求秩序的合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而,价值也有实的利益,也有虚的名头。
可以看出社会一般人关注的人生哲学,都只在前者。学人、宗教人士,或者某些搞管理的人才关注后者。其实人生哲学每一世代人都有人琢磨过,总结过。但江山异代,人生不可复制,生命都是具体的,人各不同,因而,人生哲学就常出常新,反过来常新常出,大抵又只是那些东西。所以人生哲学,即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同时又因人而异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句曰,“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长江送流水”。这诗也可以这样看,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无穷已。它是人生,也是社会,更是历史。落实于具体生活,人生是一个过程。所谓事业也不过是一个见证人的生命存在的行为过程。这过程的意义是什么?升官?发财?求名?求利?求自由?求幸福?永垂不朽?求身后天堂?求来世荣华富贵?能求到么?有些人是求到了,但绝大部分人是求不到的。这好像就是天意了,是命了。但这个求不到丝毫也不意味着这个求是不必要的。人生总得有个目标,生活总须有所寄托。人来到这个世界就要有所求,这又像是人生命定的。不这样就不是人。所以,为了有所求,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它不仅是功利的,还是责任的,它背后也有伦理。为什么这样?这就是人生哲学要关注的,要研究的。人生有无穷的意义,因而人生也有无穷的要研究的命题。这当中,常有些是说不清楚的,那就让后代儿孙说去。但人生是实实在在的,追求完美,希望圆满,思想永远大于现实,所以总结研究便不断;而另一方面也有哲人说,说不清楚就是清楚,等类齐物,世界都摆在你面前,顺着它,依着它,还研究什么呢?庄子就是这一说的代表。
不过庄子只是一家之言,他不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研究,但他不能代表大家意见。大家还是要研究,要细细研究了。中华民族,似乎天生就有研究人生哲学的土壤和环境。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天生注重现实人生,注重利害得失。而用胡适先生的观点看,中国先秦诸子哲学就是一种人生哲学,或者叫处世哲学。中国哲学辉煌所在就是先秦诸子的哲学,后来也有发展,但大抵只在两个方面,一是操作层面,更行为化,比如行礼如仪,仪就是礼仪程式;一是引向神秘,比如天理,五行八卦等。这主要就是儒家一派;另一家就是道家,道教的出现即是明证。所以中国古典哲学说到底是人生哲学大抵是不错的。所以庄子的道家不研究,不清楚即清楚,也是一种人生哲学。
但人生哲学就其内涵言之,似乎远不是中国书本上的哲学能概括穷尽的。其实面对生活,稍有智力的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比如对命的看法。中国人穷达得失讲命,贫贱顺逆也说命。做官的人说命,站柜台的说命,打工的说命,做学问的人说命,乞丐也说命。这个命是一样的吗?应该是有出入的。所谓天命,阎王安排,祖宗福德等等。即便是一样时间,又有先后差别。有一个故事说一僧人、一官吏同船过渡,说起来,船夫、僧人、官员竟是同年同月同时出生。三人大惊亦大异。不是说命好要生个好时辰日子么?既然同年同月还同时,为什么命运遭际竟如此悬隔?当时船上一算命先生解释说,你们虽同年同月同日同时,但时刻不一样。上三刻,做官做府;中三刻,驾船摇橹;下三刻,撞钟擂鼓。云云。还有梦孕吉兆、行事时日,宅第风水等,似乎任何灵异、自然和超自然因素都能影响命和运。这样命运就像海水,或者像金融市场,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掀起海上波涛,任何操作谣言概念,都可使股市波诡云谲。于是乎生一个好命何其难也。于是人生哲学是多么说不破的学问,人们又多么急切究其根底的学问。
但人生穷达、贫贱确实又有些基本的东西,它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说破的,甚至是可以掌握的。比如我们说某人关系多,又说计算数字中大奖,某人跑生意发了,某人跑官成了后来又砸了。这其中有些东西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可以说明的,说明了也可以做的。这样看人生得失,就还有一个道德问题,有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一个熄灭自己照亮别人,有一个三人成虎,同时又有一个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等等问题。岳飞命殒风波亭,却在中国历史上高高站起;秦桧战胜于庙堂,却在民众的唾骂里永远跪在岳飞面前。这就是前面说的有的人成功是失败,有的人失败就是成功。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穷得“举家食粥酒常赊”,有一点潇洒也是,“寻诗人去留僧壁,卖画钱来付酒家”,可曹雪芹身后的《红楼梦》却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旗帜。这表明有些行当的成功就是一种殉道,用杜甫的话说是,文章憎命达。所以我们的先贤又如此概括人生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大夫行事问是非不问成败,论千古不论一时,这又是大大的人生哲学了。这所有就是所谓人生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其中人生哲学意义是十分明确的。
说这些是不是把读者搞糊涂了?不是,不过引出问题,引起思考,引导读者走入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在这方面这本冯友兰先生的书就谈得非常透彻,也给人启发良多。
首先是大家尤其关心的人生成功问题,冯先生谈得特别好。他说,“在人生的成功过程中,须具有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配合起来,然后才可以成功。”这三种因素是什么呢?冯先生说得是简单又明白:才、力、命。才是天才。冯先生说的天才不是人们通常说那种大家可望不可及的天才,是人生就有的才能,这个才能只要生下来不愚蠢就有了,这就是天才。再就是努力,不断地去追求,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书的用功,种田的起早,做生意的殷勤,做官的勤政爱民等等。这两项相加就成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天才由于勤奋。最后是命。在冯先生这里,命不是神秘的东西,它不关祖宗福德,不关阎王安排,不关风水宝地。冯先生说得好,“如果一个人有天赋才能,并且肯十分努力,但却仍需遇巧了机会。如果没有机会,虽然有天资,肯努力,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而这里所说的机会,乃指一人之力所不能办到的而言。”所以,冯先生说的命就是机会。机会难得,有了机会就不要放过,如此就可以改变命运。否则,过了这一村就没这一店啊!
冯先生说得非常诚恳,人力有所不及,就要承认,承认人力的有限,那么人就可以在自己能力可以到达的地方使劲。所以,冯先生跟我们一一讨论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术,人生环境等等。正因为这样,人生哲学不仅只要关注人的行为,成败得失,也关注引起成败得失的社会与文化,这应当也是人生的,也是人生哲学要研究的,所以这里我们也予以关注。作为社会的人,我们都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我们的思想意识,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平常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说的天之高,海之阔,对于人就是社会、历史、文化等环境。没有好的环境,人成不了英雄,成了英雄也必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环境是要认识的,认识环境就是认识我们自己,因之我们可以完善人生。所以,人要有好的人生理想,首先必须有好的社会理想,并努力追求之。这自然也是人生哲学题中之义。这些都能在冯先生的思考中得到启示和指点。
冯友兰先生(1895-1990)是本世纪大哲学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人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人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国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到美国做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这些可知,冯先生是学贯中西、思接千古的大哲人,其实他的学问几乎就是从研究人生开始的。冯友兰的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研究的就是人生问题。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又写成《一种人生观》,就是本书的《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等文。1924年他还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
至于冯先生一生,我们普通读者,更是高山仰止。从河南南阳到上海,到北京,到美国,又回到中国,从北大到哥伦比亚大学再到清华北大,从满清,到民国,到共和国,可以说,冯先生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一生,思考的一生。而冯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幸运的时代,又是一个不幸的时代,他较早地成为海归派,即是明证,同时又在早年相对自如的环境中在哲学的道路上行进,这同样也是先生们的幸运。但不幸也明摆着的,这且不说它了。但这所有都成就了他的哲学事业。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从1939年到1946年7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六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鲁迅先生曾说过冯友兰是一个非常忠厚的人,这是对冯先生人品的极高评价。所以,冯先生近一个世纪的漫漫人生路,所领悟出的,所研究出的人生哲学特别值得关注。
哲学是对人生底反思,故而冯友兰所关切的哲学也就逃不了是人生哲学的范畴了。冯友兰在美国读书研究时本来就是以研究人生哲学问题起家的,而当他回国後转而全力以中国哲学的人生哲学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时,对于他所具有的丰富西方哲学素养而言,势必引起哲学及哲学方法的严厉冲击,如何调节东西两系统的哲学及哲学方法,正是冯友兰一生作为中国哲学家的核心课题。 本书是作者将人生哲学通俗化的一种尝试,试图跟着冯友兰先生的思路,以中国哲学问题为核心,来讲人生。 谛听大师的足音,感受智者的心灵! 人生不是问题。人生之所以是一个问题,是人们总想活得好一点,这才成了问题。活着,活得好一点,对人总是一件根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