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文坛
冷眼看文坛封面图

冷眼看文坛

叶炜, 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文学批评的结集,聚焦于社会热点,客观冷静、文辞犀利地对当代文坛的一些热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点评,有较强的醒世意义和一定的学术意义。

作者介绍:

叶炜,真名刘业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师范大学报》编辑部主任。已出版著作11部。主持中国作家协会、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市文联重点项目各1项。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

书籍目录:

引言 论独立批评

第一章 头牌欲 秋雨秋风

在戏剧舞台上,名角都有头牌欲,我认为余秋雨多多少少也有这种欲望。正是这个累人累已的头牌,让他一直处于各种事件的漩涡中心。

第二章 表演欲 歪批王朔

一个人越是在那里喋喋不休越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虚弱。王朔这一生都在不厌其烦地说个不停,批这批那个,虽然有时候也能命中靶心,但大多脱靶的语言还是透出他的话语虚脱。

第三章 导师梦 说说王安忆

作家班的举办和作家去当什么研究生导师一样荒谬,都反映了中国作家的不自信和浮躁。这不是中国作家的悲哀,也是国家艺术艺术生产机制的悲哀。

第四章 大师梦 王蒙“大师”说

195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大师级人物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到了新时期以后,才开始出现生长文学大师的环境。

第五章 官场梦 平凹不“平”

贾平凹的文学之路并不如他的名字那样“平”坦,特别是那部争议很大的《废都》几近消耗了贾平凹的所有“官方”声望,从而堵住了他通往官方的灿烂“坦途”。

第六章 学者梦 心武转“行”

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刘心武完全没有必要自我标榜自我吹嘘。曾经的文学辉煌不说,即便是对《红楼梦》的独特鎨解读,他也不必缺乏自信。

第七章 脸谱化 超男易中天

学者教授易中天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为学术文化明星,成为文化学者中的一张代表性脸谱,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功不可没。

第八章 庸俗化 “兄弟”余华

与同为先锋作家大旗下的其他作家相比,余华有自己先天的优势,但他缺少真正的艺术追求与信仰,缺少杰出作家应有的博爱精神,这才是导致他作品走上庸俗化的根本原因。

第九章 神话化 论王小波

终其一生,王小波一直在追求“凡人”的智慧,崇尚个体自由的他反对任何虚假的“崇高”。吊诡的是,与他生前的寂寞形成强烈的反差,身后的热闹几乎将他“设置”成了“神物”。

第十章 市场化 “倒掉”的郭敬明

在郭敬明抄起事件和拒不道歉上,真正该反思的应该是盲目的民众和媒体,媒体的沉默和民众的清醒是对付郭敬明狂妄行为的最好方法。

第十一章 娱乐化 解读韩寒

韩寒是非文学的产物,他的出道正赶上市场和文学相好的阶段,打着文学的口号进了市场这个勺,颠来颠去,炒熟了,端到那些不明就里的年轻人跟前,正对口味儿,火了。

第十二章 政治化 周梅森转型论

转型后的周梅森作品火爆书市和荧屏,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他的身上挂满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光环。

第十三章 启蒙秀 余杰论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以谈论思考、启蒙为时髦,作为以余杰为代表的一代所谓“青年批评家”们,有着很大的“功劳”。

第十四章 帮闲忙 论于丹“红”

最重要的是,于丹脱离《论语》和《庄子》的历史语境,不顾自己的学者身份,有意无意地麻木百姓,愚弄民众,使他们在被愚弄了的同时还不自知。

第十五章 唱花腔 朱氏话语论

其实朱大可一直扮演着角色——至少可以表述为“精神流氓”,这个体现在两个方面:理念上的精神放逐和实践上的思想酷评。

第十六章 扮明星 学者明星论

做明星让某些学者收获了大量的名声和利益,同时也“收获”了数不清的非议和责难,但这些责难挡不住学者们向市场靠近的脚步。

第十七章 书生累 陈思和“下课”

第十八章 大王旗 《读书》换帅

第十九章 精英论 诗人自杀

第二十章 体制化 事关中国作协

第二十一章 一网情 网络文学观

附录 作家访谈

跋 新批评美学观的建立

内容摘要:

余秋雨、贾平凹、易中天、于丹、韩寒、郭敬明这些文坛名人身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精神密码?在文坛的翻云覆雨中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繁华落尽后,他们会是永远闪耀的明星抑或是潮水退去后的浮沫?他们之于文坛究竟是幸耶?劫耶?

编辑推荐:

用现实说话,用真言醒世、一部敢说真话的文学批评、一种稀缺的文学研究新视角、一副心忧现实的热肠、一双洞察现实的冷眼。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冷眼看文坛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2513808
如需购买下载《冷眼看文坛》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金城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冷眼看文坛是金城出版社于201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7-53 的主题关于 文学批评-中国-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