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本书分两部分:《中国伦理学史》和《中学修身科教书》,前半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后半部分为中学校修身科之用,兼顾理论和实践。
总序/1
前言/1
中国伦理学史
序例/3
绪论/5
第一期先秦创始时代/7
第一章总论/7
第二章唐虞三代伦理思想之萌芽/8
(一)儒家/13
第三章孔子/13
第四章子思/16
第五章孟子/18
第六章苟子/22
(二)道家/26
第七章老子/26
第八章庄子/30
(三)农家/36
第九章许行/36
(四)墨家/38
第十章墨子/38
(五)法家/43
第十一章管子/43
第十二章商君/46
第十三章韩非子/48
第一期结论/52
第二期汉唐继承时代/55
第一章总说/55
第二章淮南子/57
第三章董仲舒/62
第四章扬雄/65
第五章王充/67
第六章清谈家之人生观/70
第七章韩愈/75
第八章李翱/78
第二期结论/80
第三期宋明理学时代/81
第一章总说/81
第二章王荆公/84
第三章邵康节/86
第四章周濂溪/89
第五章张横渠/9l
第六章程明道/94
第七章程伊川/98
第八章程门大弟子/101
第九章朱晦庵/103
第十章陆象山/107
第十一章杨慈湖/110
第十二章王阳明/112
第三期结论/115
附录/116
中学修身教科书
例言/125
上篇/126
第一章修己/126
第二章家族/148
第三章社会/163
第四章国家/181
第五章职业/190
下篇/199
第一章绪论/199
第二章良心论/201
第三章理想论/206
第四章本务论/211
第五章德论/215
第六章结论/218
前言
《大家国学》这套丛书,是在“国学热”持续升温的氛围中问世的。
承编者要我写几句话,考虑了一下,想有这样几点可说。
第一,我要讲的是,“国学”并不是“一阵风”式暂时流行的话题。
“国学”和“国学热”,现在已经成为媒体习见的热门名词。上海的《学术月刊》与《文汇读书周报》,曾将国学评选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在历史学部分专设“国学热的挑战”一节,描述国学怎样“得到学者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如何重新评价传统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及作用,当代中国是否需要‘重振国学’、‘重振国学’是要‘接续文脉’还是‘复辟返古’等问题的争论”。刚刚出版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又设有“国学热的反响”一节,于叙说“国学热仍在持续,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之余,着重介绍了一些论作对这一潮流的批评讨论。不难预料,明年的《发展报告》还会把国学列为重点内容。
国学之所以热,决不是出于偶然,也非少数人炒作能致,应该说,这是历史必然趋势的一种体现。中国的振兴,正在国内外造成强烈的震撼。
身历祖国由积弱转趋盛强的中国人,不会忘记反躬省察自己的文化传统,希望以其精华贡献于世界。外国人面对崛起的中国,也一定会更加关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要求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而这又增加了中国人探讨研究传统文化即国学的责任。这样看来,国学之热当前仅仅是开始,其高潮尚远在后面。
第二,我想说,“国学”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范畴。
现在有了成熟的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学科,为什么还要谈什么“国学”?这样的问题,很早就有学者提出过了。前些时,我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光明日报》国学版合编的《年度国学2006》写了一篇题为《国学的存立》的小文,涉及这个问题。
我在那篇短文里提到,一九一一年初,王国维先生给《国学丛刊》撰序,主张“学无中西”,他说:“何以言学无中西也?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到上世纪二十年代,钱穆先生在江南授课,其讲义《国学概论》弁言也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需要指出王国维讲“学无中西”,其“学”是“专以知言”,即具体的知识,不能说中西的文化学术彼此一样,钱穆的“学术本无国界”,也应作如是观。
不仅文史,科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样。二○○五年,我在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开幕式上说过:科学作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本身确无所谓中西,但作为科学产生和发展背景的社会、文化是无法摆脱地域或民族色彩的。事实上,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中,科学的形成、发展有着不一样的途径和过程,在社会、文化中科学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中国的学术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从而“国学”终不可废。
第三,我还想建议,大家通过学术史的角度来认识国学。
“国学”一词,本由与“西学”区别而出现,通行既久,其涵义似乎人人明白。然而如果像北京话说的“较起真来”,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内涵、外延如何,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争论。今天要求一下子讲清楚,实际是做不到的事。
经常有朋友、同学问我,要了解国学,初识门径,应该从哪些书人手,我总是推荐两本书,一本是章太炎的《国学讲演录》、一本便是上面提到过的钱穆《国学概论》。章书从小学谈到经、史、子、集,是横的分类介绍,钱书自孔子下及民国,是纵的历史叙述。两书体例不同,但和其他类似著作一样,贯穿着作者本人的见解。如欲比较全面地知道国学的范围与内容,特别是学者各家的异同,还必须博览种种重要论著,即所谓原典。
当然,国学历代论著浩如烟海,绝非有限时间所能涉猎,这便需要选择与我们最关紧要的优先阅读。前辈学者为我们树有典范,重视学术史的研究,尤其是上一世代学术史的研究。例如梁启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撰写《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引导促进当时学术进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民国前期的学术文化是直接从清代延续变革而来。我们距离清朝已远,要接触学术文化传统,自然首先是二十世纪的国学诸家。认识国学,最好先来阅读二十世纪诸家的作品。
《大家国学》丛书,正是为此设计的。编者就二十世纪名家学者,“选择其关于国学、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学术等概论性、常识性的文字成一选本”,“以便于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把握学者最基本的国学修养与学术思想”,这确是便利一般读者的创意。相信这套书会继续编印下去,对国学的普及和中国优秀文化的阐扬,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李学勤二○○七年十一月一日
蔡元培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毕生从事民主革命和现代教育事业,为之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中国共产党誉为“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前驱”。他学问渊博,中西兼治。早年沉心举业,专治国学;中年留学日、欧,涉猎西学。其著述范围,涉及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民族学、文学语言等诸多领域。代表作有《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石头记索隐》、《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美术的起源》、《美学讲稿》、《以美育代宗教》、《论民族学》等。一九九八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蔡元培全集》(十八卷)。记述其生平事迹最为详尽者有高平叔编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出版)。本卷收入蔡元培有关伦理学的代表作《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两书。 『大家国学』者,前辈大师的国学修为,今日大众的国学养分也。 在『国学热』经由电视讲坛进入百姓视野、传统文化过度娱乐化,而国学常识却明显匮乏的当下,听听昨天的大师怎么说,是一种补课,更是一种参照。 本书为《大家国学》丛书之蔡元培卷,收入蔡元培有关伦理学的代表作《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两书。【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红学家。蔡元培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蔡元培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国家的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他对学术研究的主张。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病逝于香港,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大家国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201058146 如需购买下载《大家国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天津 | 出版单位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1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