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传播

媒介文化传播

陈默, 著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6

定价:49.0

书籍简介:

本书以哲学的视角,系统讲解了传播学中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经典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环境技术生态学”、“媒介传播的景观社会”、“对话理论”、“块茎理论”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媒介环境学派的兴起

一、媒介环境学派三代人的历程

二、媒介环境学派主要思想源头

三、媒介环境学派主要理论命题

第二章 媒介文化重构人类生存新环境

一、文化转向:媒介文化新环境

二、真实虚拟的文化

三、美学的转向: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

四、商业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

第三章 麦克卢汉的洞见

一、“媒介即讯息”

二、媒介延伸出人类的新感知模式

三、声觉空间意识与重新部落化

四、人的身份失落

五、媒介定律和麦克卢汉研究方法

六、媒介是非中心化的去边界整合

第四章 芒福德的媒介环境与技术生态学

一、芒福德提出“人类生态”的概念

二、芒福德的技术历史三时期

三、芒福德认为技术是有机生命

四、“人类生态”三种力量的平衡

五、技术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延伸

六、芒福德对“王者机器”的批判

七、重新回到生命的道路上

第五章 德波:媒介传播的景观社会

一、景观社会是媒体制造的商品消费社会

二、景观是人为幻像的世界

三、媒体名人是消费社会的理想

四、改造社会和日常生活

第六章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与媒介文化

一、波德里亚的视野与符号政治经济学——消费社会

二、媒介文化:致命的形式

三、波德里亚的模拟、仿像、复制、断裂

四、超现实的世界

五、全球化技术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六、真实的迷幻世界

七、后美学与超美学

八、终结:虚无主义的消失模式

第七章 利奥塔论后现代状况

一、后现代科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多重世界

二、“向总体性宣战”

三、多元差异和相对主义

四、“超越美学”颠覆传统理性思维模式

第八章 杰姆逊论后现代媒介文化特征

一、现代美学变成了一种视觉美学

二、杰姆逊的媒介资本主义理论

三、从深度的时间模式转向平面的空间模式

四、从中心化的自我焦虑转向非中心化的主体零散化

五、媒介传播带来的非真实化、形象文化、广告文化

第九章 接受美学与参与互动的传播

一、视界融合

二、解释学是“经验”的一个对话模式

三、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四、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源于大众性的参与互动

五、新体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

六、人与文本的互动交往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维度

七、审美经验接受美学的重要特征

八、从“传者中心”向“观众中心”的转移

九、“使用与满足”的接收过程传播模式

第十章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一、对话理论:平等交流、参与互动、差异与多元的理念

二、对话立场:“未完成性和未定论性”

三、狂欢化的民间文化理论

四、民间狂欢文化

五、民间文化的第二生活

六、民间狂欢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

七、民间文化:具有体验式的愿望

第十一章 德勒兹的“块茎”理论

一、德勒兹“块茎”思维的六大特征

二、德勒兹的媒介思想

三、电子媒介是人类新感知系统

第十二章 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全球化带来的权力转移

一、社会结构在流动中的权力

二、媒介环境作为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媒介延伸出大众意识

四、时空改变带来不断融合生成

五、信息传播成为社会变化的重要动因

六、新媒介环境是网络社会的结构形态

七、权力的流动状态

八、社会网络化:流动性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

第十三章 媒体技术创造数字化虚拟世界

一、媒体融合改变了传播版图

二、关于技术与媒介的观念

三、媒介传播技术是文化结构的基础

四、电子新型文化成为消费的主体

五、技术复制:影像文化中的“非真实化”

六、3D数字影像:制造新世界

七、3D数字电影的超真实和数字影像的革命

八、虚拟实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媒介文化传播》从哲学的视角,系统讲解了传播学中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经典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环境与技术生态学”“媒介传播的景观社会”“媒介资本主义”“对话理论”“块茎理论”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媒介文化传播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5717048
如需购买下载《媒介文化传播》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媒介文化传播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2016.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06.2 的主题关于 传播媒介-文化传播-研究-高等学校-教材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