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继伟改革论集

楼继伟改革论集

楼继伟, 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书籍简介: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为了记录、纪念并记住这段历史,中国发展出版社组织出版一套“中国经济学家改革论丛”丛书,丛书的作者都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曾任和现任领导,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亲身经历者和政策推动者。所选文章均为过去30年间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政策建议、研究报告、理论著述等研究成果,每篇文章都给出具体时间、相关背景以及所产生的政策效果,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本册为楼继伟改革论集。

书籍目录:

作者自序

关于进一步完善税制的建议

(1985年9月)

对当前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

(1986年3月3日)

论改革的运动形态和发展前景

(1987年4月)

汲取南斯拉夫经验,避免强化地方分权

(1985年)

关于我国全面推行增值税问题的探讨

增值税改革应同价格改革配套进行

(1987年12月5日)

论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超分配

兼论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之间的关系

(1987年8月)

应长期坚持反通货膨胀政策

(1988年)

企业自身所有制的现象、原因和出路

(1989年)

中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改革命题

(1992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

(1992年11月)

三个关键环节的政策选择

决定外汇改革的风险

(1993年12月)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建公有产权制度

(1993年5月)

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财政新体制

(1993年)

中央:调控国民经济总量;地方:管理地区性经济社会事务

(1994年3月)

中国面临的政策责任

(1998年12月)

深化财税改革,强化财政管理

(2000年2月26日)

中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2003年8月)

构建与国际趋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006年2月)

中国改革:资源配置制度的整体跃迁

(2006年5月)

关于效率、公平、公正相互关系的若干思考

(2006年6月)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性飞跃

(2008年3月)

中国30年财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2008年5月)

前言

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此以后中国在很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30年间中国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GDP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收入年均增长接近10%,而且在这个时期内基本没有大的波动。通胀率最高出现在1994年,按月度算通胀率超过20%,年度达到了18%,最低年份大概是1%,相比其他转轨国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平稳的。

其次,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取得长足的进展。我的头脑中有这样一些指标:在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以及国有控股的比重从1978年的80%以上,到现在大约占35%;农业方面,1978年国家控制几乎占100%,现在国有成分不到5%;在服务业,除了金融、通讯、铁路交通、民用航空等领域是国有绝对控制的,在其他领域的国有成分低于10%。综合起来看,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并不高,只有30%左右,而且其中相当多是上市公司,已经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候的国有企业不一样了。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决策的自由,即个人决策的自由,价格基本上决定于市场。实际上我们目前90%多的商品价格都决定于市场。最近这个趋势受到一些影响,主要是受到一些外部冲击,在初级产品方面增加了一些管制,但不会很长时间。总之,我觉得中国经济的自由度是非常高的。

再次,中国一直在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中国目前的贸易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67%,这个指标可以说明我们的开放程度。美国的这个指标不及我们的一半,日本大概相当于我们的一半,德国大致与我们差不多。但德国有一个欧洲共同市场,他们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与我们是不能比的。除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外,对于外方投资并没有过多的限制。最近大家在讨论,对外方投资项目涉及行业垄断的是不是要多加控制,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外部压力触发的,特别是中国对外投资的时候受到国际上的保护主义思潮的影响,有些国家以涉及国家安全为名,运用各种机制予以否决,催动了中国这种倾向。

还有很多指标,比如贫困人口减少、城市化率的提高,农村人口比重从占80%以上到现在大约占50%,每年1000多万人从农村到城市。所有这些指标,表明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很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实际上是我们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胜利。

回首改革开放30年,就我个人的最大感受而言,我认为是危机推进了改革,试验开辟了市场取向的改革道路,而且是成功的改革为自身开辟着道路。

在建立市场经济的框架上,我们进行了几步关键的改革。1993~1994年是建立市场经济框架的关键时期,这一次改革也是危机驱动的。当时通胀达到20%,社会出现不安定因素。因纸币告急,按当时全部印钞机的印刷速度已来不及供市场使用,曾考虑是否要印1000元和500元面值的钞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从改革初期30%下降到1993年10.7%,无力通过财政政策抑制通胀局面,金融体系相当混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不清,货币政策没有收紧的机制,很难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宏观经济稳定。严重的通胀局面使得国际收支状况恶化,1992年底外汇储备只有200亿美元。用什么办法改变这种状况?面对改革必须经受的重大利益调整,社会各方面并没有像1978年那样的改革共识,但中央决策者非常坚定,遵照1992年确定的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困难,推出了建立市场经济框架的一系列改革。一是坚定实行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一步把汇率调到接近均衡汇率,当时是1美元兑8.7元人民币,1年之后降到8.3元,同时解除了外汇使用的管制,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改革半年后,外汇储备就增加了100亿美元,增长了50%。二是改革了税收制度、财政制度。我们引入了与欧洲相近的税收制度,主要用增值税替换了产品税,将对每次流转都征税、税目有80多种的产品税,改革为按增值征收、只有17%和13%两个税目的增值税,把税务混乱的局面改变了。同时改革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制度,实行了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三是改革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制度,使中央银行不再做商业银行的业务,把商业银行的非银行职能剥离。通过一系列改革,中国创造了奇迹,当时GDP增长10%左右,但通胀两年后降到5%左右。东欧国家也引入了增值税,但都出现了通胀,我们却以这种办法抑制了通胀。经过这次改革,基本奠定了市场经济框架基础,奠定了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财政能很好地征集收入,使政府履行其公共职能;汇率改革支持了80年代初期以来的对外开放,使开放进一步持续下去,外商投资不再分国内外市场,国内市场也对他们打开。总之,这是危机触发的改革,取得了好的效果。

还有一次危机推进的改革发生在2002年,中国的东西部地区差异越来越大,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帮助那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民。对此,社会上不如中央政府感觉强烈。当时重要的改革是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由原来主要作为地方收入,改为中央占60%、地方占40%一,改革增加的中央收入全部用于帮助中西部地区,此后中央对中西部的帮助越来越大。这是一次非常大的利益调整,但静悄悄地进行了。外国同行们不敢相信,其他国家要酝酿多年才能完成的事情,而我们从决策到完成仅为一年。

危机还促使了中国政策调整。1993年治理通胀,1998年又遇上一次,但方向正好相反,是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通货紧缩。当时我们分析后认为,IMF的紧缩政策完全是错的,我们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似乎在全世界反潮流,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当时全国高速公路只有5000公里,5年内又增加了5000公里,其后又成为继美国之后高速公路里程是世界第二的国家。全面改造了农村电网,当时由于电网落后、损耗大,农村电价为每度l元,而城市电价为每度0.3元,改造以后最终实现了全国城乡同网同价。我们本想23年结束扩张的财政政策,不幸的是美国IT业的泡沫影响了全球经济,使扩张政策又多实行了3年,现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段历史说明,利用现代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治理通胀和紧缩方面,中国政府也找到了自己的路。

总之,东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不一样,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可能无法理解中国的一些词汇的含意。无论外界怎么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制度包括会计、税收制度,都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人民在享受比较充分的经济决策的自由,社会高度开放,互联网很自由,对任何事情都有批评声音,包括对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每一个行动。当然也面临诸如收入分配差距、区域经济差异、环境污染、腐败现象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6,比美国都高。中国不像拉美国家那样有这方面的传统,一定要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改变现在贫富差距大的现状。危机推进改革,没有危机就缺乏改革的动力。当然我不希望制造危机来推进改革,我们希望通过好的调整来减少危机,来实现中央政府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楼继伟

内容摘要:

  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每一阶段的战略部署和政策的出台,都与中国几代经济学家的理论探索和建言献策密不可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中国发展出版社,为了记录和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历程,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的倡导下,向读者倾情推出一套《中国经济学家改革文丛》,包括15位经济学家的改革论集。本书是《楼继伟改革论集》。  这套丛书,是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继续推进这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而编辑出版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的伟大事业。经济学家是非常活跃和有贡献的群体。这套丛书各卷的作者,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亲历者和直接参与者,是长期为改革开放建言献策的经济学家。他们之中有改革开放之初已年过古稀的老一辈经济学家,最年轻的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有的主持或者参与过关于改革和发展重要课题的研究,有的参与过党和国家关于推进改革开放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这些经济学家的贡献是人们所公认的。【作者简介】  楼继伟,生于1950年12月,浙江义乌人。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1988年,主要从事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政策研究,曾任国务院价格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国务院体制改革方案领导小组财税组成员、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财金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物资经济研究所成本价格室主任。其后,历任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贵州省副省长。1998年4月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07年2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筹备组组长(正部长级)。2007年9月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共十六届中纪委委员,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研究领域主要是经济分析、财税、金融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财政新体制》一文获1994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楼继伟改革论集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中国经济学家改革论丛
9787802342101
如需购买下载《楼继伟改革论集》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发展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00 印数 6000

书籍信息归属:

楼继伟改革论集是中国发展出版社于2008.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2-53 的主题关于 经济改革-中国-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