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陈瑞华, 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抛弃了传统的对策法学和法解释学方法,引入了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对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模式化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旨在揭示中国刑事诉讼之特性的模式概念。

书籍目录:

惊心动魄的跳跃(代序言)

第一章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

一、引言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三种模式

三、刑事和解的现实利益基础

四、刑事和解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的挑战

五、刑事和解制度的未来

第二章司法过程中的对抗与合作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帕克和格里菲斯的诉讼模式理论

三、对抗性司法及其局限性

四、最低限度的合作模式

五、协商性的公力合作模式

六、私力合作模式

七、一种新的合作性司法哲学

第三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1)刑事第一审程序模式之研究

一、引言

二、“庭后移送案卷制度”的形成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法庭调查

四、对案卷笔录可采性的天然“推定”

五、对案卷笔录证明力的优先接受

六、刑事证据法的存在空间

七、仪式化、剧场效应与庭审功能

八、结论

第四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2)刑事第二审程序模式之研究

一、引言

二、二审程序中的“两步式构造”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调查讯问”程序

四、不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推定法则

五、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案卷笔录

六、“事实复审”的神话

七、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运动”

八、进一步的评论

第五章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死刑复核程序的模式与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二、死刑复核的六大程序要素

三、事实裁判的“风险转移”

四、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一: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

五、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二:非诉讼化的裁判方式

六、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三:秘密的行政审批机制

第六章向谁辩护,谁来倾听?刑事审判前程序中的权利救济问题

一、引言

二、一个案例的引入

三、“会见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四、通过行政诉讼的司法救济

五、向谁辩护,谁来倾听?

六、侦查程序的可诉性问题

第七章“客观追诉”的乌托邦对“阅卷难”问题形成原因的另一种解释

一、引言

二、“阅卷难”问题的产生

三、有关建立证据展示制度的争论

四、司法介入的限度

五、检察官的客观义务?

第八章刑事程序失灵问题的初步研究

一、引言

二、刑事程序法的实施机制

三、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

四、遵守程序所带来的利益损失问题

五、两种法律传统的博弈

六、法律程序的司法体制保障

七、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摘要:

  本书是“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进阶文库”之一,该书引入了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对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模式化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旨在揭示中国刑事诉讼之特性的模式概念。全书共分8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司法过程中的对抗与合作、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作者简介】  陈瑞华:1967年生于山东聊城。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上生导师。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9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92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1995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上后研究人员(1995-1997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刑事诉公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法律程序的基础理论。独立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看得见的正义》(2000年版)、《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年版)、《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年版)、《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7年版)。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进阶文库
9787503678127
如需购买下载《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法律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是法律出版社于2007.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5.204 的主题关于 刑事诉讼-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