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通论

中国民俗学通论

仲富兰,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58.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中国民俗学通论》的第一卷,主要通过概念的分析和辨证、学术史的梳理,以及具体实例的分析,厘清了民俗学的概念、民俗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民俗学研究的方法和特点等,为中国民俗学系统的学科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全书视野宏阔,分析细致,文字洗练,是一部较好的引领学科建设的著作。

作者介绍:

仲富兰,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副总监、高级记者,《新闻午报》主笔。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为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著有《中华风物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民俗与文化杂谈》、《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民俗传播学》等30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绪论 建构中国民俗学的理论支点

一、写在前面的话

二、中国民俗学建构的艰难历程

三、从“文学”到“文化”的跨越

四、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五、融合与交叉:走向新的综合

第一章 民俗的本质与对象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的本原

一、何谓“民俗”?

二、主体文化选择的结果

三、选择导致民俗的多样性

四、透视社会生活的广角镜

第二节 对民俗特质的表述

一、“民俗”语源与中国人的译述

二、众说歧出的“民俗”定义

三、民俗的基本问题

四、文化属性及其定义表述

第三节 学科存在的两个理论前提

一、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特性

二、物态与非物态的中介联系

三、民俗学研究的品格

第四节 多维视野中的民俗研究

一、趋吉避害的民俗基因

二、与时俱进的民俗心态

三、推陈出新的民俗变迁

四、物我交融的民俗生活

第二章 民俗学研究与整体民俗观

第一节 民俗层级与文化视角

一、“民俗文化学”的提出

二、民俗学本体的三个层级

三、民俗学本体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 关子整体的民俗观

一、人类生活的文化结晶

二、“现实的人”与社会的统一

三、民俗分析的四大要素

四、诸要素的衍化与整合

第三节 历久弥新的学科特色

一、边缘·横断·综合的现在之“学”

二、个性·世俗·互渗的发展流向

三、单向·双向·多向的交叉层面

第三章 民俗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点面结合的民俗结构

一、民俗——富有个性的文化事象

二、从“个体”到“模式”

三、民俗模式成因的外在结构

四、“场”理论与民俗的组合系统

第二节 隐显互动的复合形态

一、内核与外壳的互显互动

二、意象与言象的意义交集

三、心知与禁忌的外化呈现

四、思维与表征的领悟暗示

第三节 民俗的功能分析

一、表象与功能的状态转换

二、趋利避害的人心调节

三、维系稳定的世道规范

第四章 中国民俗的性质与特征

第一节 民俗“土壤”和生态分析

一、“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

二、“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三、“天下为家,家国一体”

四、“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第二节 中国民俗的性质分析

一、符号迁移的滞缓效应

二、物化象征的传情达意

三、复合隐喻的约定俗成

四、人情冷暖的角色心理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传承特征

一、纵横交错的社会普同

二、约定俗成的模式整合

三、乡缘风土的人际协调

四、扬弃流变的今古贯通

第五章 知识共同体与民俗分类

第一节 民俗文化类型评估

一、推己及物的原始混融

二、人类进化的双向回流

三、庙堂江湖的交互渗透

四、民俗非遗的异同辨析

第二节 民俗学的分类探索

一、问题为中心与整体性思维

二、域外学者对分类的探索

三、神州前贤对分类的尝试

第三节 知识共同体与民俗学分类

一、非遗五部类与民俗学分类

二、肇建民俗知识共同体

三、民俗学分类之我见

第六章 超越冲突与复苏融合

第一节 超越主体心理的“复苏”

一、人的主体性与超越性

二、民俗意识的“超越”

三、超越还是变味?

四、民俗与心理躁动

第二节 民俗冲突与多元共生

一、个体行为与群体的调适

二、华夷同风与一体多元

三、“胡化”与“汉风”的相得益彰

第三节 民俗交流与民俗变异

一、隔离机制与交流形式

二、积累蔓延与民俗回归

三、生活观念与层次推进

四、观念萌动与向往未来

第七章 民俗的物态与非物态

第一节 物态象征的丰富世界

一、物质劳动与礼俗空间

二、农耕器具的民俗意义

三、节气文化与民众生计

四、物态与非物态的相辅相成

第二节 物态背后的丰富内涵

一、物质生产的伴随物

二、消费习俗的程式化展现

三、看不见的手和无声的调节

第三节 凝聚在物态上的“非物态”崇拜

一、复活再生的“法宝”

二、崇拜:双重的无意识

三、精神偶像:天、神、人

四、现代迷信的根源

第八章 民俗中的个体与群体

第一节 个体在民俗中的位置

一、彷徨中的个体生命认知

二、“合群的爱国的自大”

三、个体与群体浇铸的特殊性

第二节 和谐共存与和而不同

一、“狠斗私心一闪念”与“君子之交淡如水”

二、“和而不同”的独立人格观

三、馈赠礼俗在交往中的流变

四、人际交往的颠覆效应

第三节 乡缘地理与交感网络

一、“五缘”与民俗传承

二、“认老乡”的文化意义

三、姓名文化与谱牒之学

四、家族·家教·家风·家义

第九章 民俗行为与核心价值

第一节 民俗行为与人格塑造

一、外圆内方的处世信条

二、整体统合与个性内敛

三、和谐对称的造物象征

四、道法自然的色彩喜好

五、崇尚和顺的辟邪图腾

第二节 民俗行为的心理基础

一、群体感染与群体暗示

二、从众效应与时尚流行

三、东施效颦与盲目模仿

四、美学理想的自然流露

第三节 中国民俗与核心价值评说

一、经典价值观对民俗的影响

二、中国民俗的核心价值内涵

三、易经术数中的价值学说

四、中和方圆的价值解析

内容摘要:

《中国民俗学通论1:民俗文化论》是作者多年来潜心专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民俗文化论”着眼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既然十九世纪的西方民俗学是从研究古老风情的学问中脱颖而出、日益分化,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至今日,这门学科则变现为与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交融汇合。要拓展民俗学的广阔空间,再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民间文学的狭小天地里,尽快使这门学问社会科学化。

编辑推荐:

《中国民俗学通论1:民俗文化论》是作者多年来潜心专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为了写好这部著作,作者整整耗费了三十年的心血,从田野调查到遍读当代和前人的民俗学著作,作者站在学科前沿和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以较开阔的视野,率先提出了构架“民俗文化论”的理沦框架,逐步形成了“民俗传播沦”、“民俗资源沦”的理论观点,有别于前人和传统的民俗学理论体系。对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没是一个宝贵的贡献,具有填补学科空白的意义,不论是民俗学者还是民俗文化爱好者,都会从中受益。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民俗学通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9104806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民俗学通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复旦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15.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92 的主题关于 民俗学-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