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主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80.0

书籍简介:

本报告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之一,吸纳了国内相关领域研众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的五个主题框架(最新进展、认识与思考、方法与技术、实践与探索、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的基础上,2012版报告的创新和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2011年低碳生态城市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新发展与重建微循环体系相融合;二是尝试更关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效与定量化。

书籍目录:

代序 全球视野下的城镇化模式思考(仇保兴)

导言

第一篇 最新进展

1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概览

1.1 编制背景

1.2 框架结构

1.3 主要观点

1.4 总结改善

2 2011~2012低碳生态城市国际动态

2.1 宏观经济动态: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2 政策动态:量化气候目标推动各领域低碳发展

2.3 实践动态:实施低碳生态策略改善城市环境

3 2011~2012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3.1 政策指引:“十二五”新起点

3.2 学术支持: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的展示平台

3.3 技术发展:综合集成的低碳生态城市系统解决方法

3.4 实践探索:推进低碳生态城市的演变趋势

4 实施挑战与发展趋势

4.1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挑战

4.2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第二篇 认识与思考

1 回眸·反思

1.1 人类的困境

1.2 生态理念与低碳追求

1.3 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和问题

2 求索·转型

2.1 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之探索

2.2 生态文明下的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

2.3 重建城市“微循环”

3 绿色·创新

3.1 面向信息化时代的绿色建筑新范式

3.2 生态城市的数字畅想

3.3 绿色小城镇谱写新华章

3.4 系统协同优化下的城镇“微转型”

4 小结

第三篇 方法与技术

1 低碳生态城市重建微循环体系

1.1 低碳生态城市重建微循环体系理论介绍

1.2 低碳生态城市重建微循环理论体系的公众认知调查问卷分析

2 微降解

2.1 生态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新理念与大趋势

2.2 基于不同尺度的水生态设计方法

2.3 源分离的生态排水系统构建

2.4 污水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技术

2.5 城市生物质固废处理技术

2.6 生活垃圾分类

3 微能源

3.1 分布式能源及微网技术

3.2 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技术

3.3 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

4 微冲击

4.1 城市雨洪管理机制一源头径流削减与控制技术

4.2 智能化城市雨洪管理技术

4.3 城市排水系统计算机模拟技术

4.4 低冲击开发技术

5 微更生

5.1 微更生技术的公众认知

5.2 城市“城中村”的有机更新技术

5.3 街区的生态化改造

5.4 生态校园的综合设计方法

6 微交通

6.1 快速机动化背景下的城市微交通

7 微创业

7.1 微创业体系建立探讨

7.2 京南农业硅谷规划与实践

8 微绿地

8.1 提升城市中心区立体绿化绿量的技术

8.2 生态住宅小区的立体绿化改造

9 微调控

9.1 从微调控角度思考我国低碳生态社区建设与管理

9.2 智慧城市建设--合理规划,提前布局

9.3 中小城市“数字城管”的绿色之路

9.4 环境空间信息服务模式技术

10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10.1 适应气候变化规划低碳生态城市

1O.2 日本迈向低碳社会建设的进程

10.3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10.4 横滨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10.5 北京城市碳排放与碳汇研究

10.6 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产业碳排放清单研究

10.7 哈尔滨总体规划低碳导向方案

11 低碳生态技术发展的挑战与展望

11.1 面临的挑战

11.2 发展趋势

第四篇 实践与探索

1 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区)实践分析

1.1 河北省4+1示范城市(区):省(市)级推广

1.2 深圳光明新区:绿色实践

1.3 中新天津生态城:深化实践

1.4 上海南桥新城:创新实践

1.5 吐鲁番市示范区:新能源实践

1.6 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城镇实践

2 低碳生态城市专项实践案例

2.1 微降解:西部小城镇,德青源生态园,北京密云石城镇京西学校

2.2 微能源:无锡太湖新城,北京某酒店

2.3 微冲击:深圳光明新区,上海后滩湿地公园,哈尔滨群力公园

2.4 微更生:广州东濠涌河,河北迁安三里河,深圳北环大道

2.5 微交通:昆明呈贡,苏州工业园区,香港,合肥滨湖新区

2.6 微绿地:深圳,长沙,香港,北京褐石公寓

2.7 微调控:北京德胜街道,滨海新区新港街

2.8 微创业:河北高碑店辛桥乡,上海和杭州创意产业集聚区

3 小结

第五篇 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报告(2012)

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编制进展

2 2012年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结果一过程)评估结果

2.1 优地指数排名结果

2.2 结果一过程类指数结果二维分析

2.3 典型城市分析及区域特征分析

2.4 过程一结果类指数要素评价

3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年际对比(2011~2012)

3.1 结果一过程类指数结果值域变化

3.2 城市二维分布情况对比

3.3 过程一结果类指数要素年际对比分析

3.4 指数区域特征变化

4 典型城市居民主观宜居感受调查问卷分析

4.1 典型城市居民主观宜居感受问卷调查

4.2 居民宜居感受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4.3 分析结果与讨论

附录

附录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评估

附录2 2011~2012年低碳生态城建设发展大事记

附录3 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2》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之一,吸纳了国内相关领域研众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的五个主题框架(最新进展、认识与思考、方法与技术、实践与探索、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即uD指数))的基础上,2012版报告的创新和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2011年低碳生态城市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新发展与重建微循环体系相融合;二是尝试更关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效与定量化。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2》是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编辑推荐: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2)》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作为报告第一篇的最新进展,主要介绍2011年低碳生态城市在国内外的情况,让读者全面了解2011年的最新进展情况及本报告的主要内容;第二篇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基础理论和发展未来进行了系统梳理,回眸并反思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与低碳追求,探索了生态文明下中国城市可能的转型之路,并展望了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生态城市“微转型”的新机遇。第三篇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低碳生态城市重建微循环的技术体系,深入系统地梳理了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等九个领域在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技术。第四篇的实践与探索,分析了6个示范城市(区镇)在不同领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现状与经验;介绍了典型城市低碳生态专项实践,为不同城市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总结经验。第五篇不仅在2011年报告的基础上更新了287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评估结果,对排名前十位的城市进行分析,还将计算结果进行了年际对比分析,并依据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得出城市排名。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12143009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8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12.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X321.2 的主题关于 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研究报告-中国-2012 的书籍。